气候、环境、能源大会,见证世界加速
时间:2016-06-08 10:06:23 来源:网易新闻
(原标题:气候、环境、能源大会,见证世界加速进入信息社会)
近来,全球频频召开高等级的气候、环境及能源大会:如去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,获得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,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195个国家领导人,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。今年4月22日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、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《巴黎协定》高级别签署仪式,代表中国签署了该协定。5月27日,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闭幕,会议达成25个决议和行动计划,助推《巴黎协定》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。6月1日~2日,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上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表示,中国将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,构建低碳能源体系,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。
为何国际社会如此关注气候、环境和能源问题,在这些高层次的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有何历史意义,又将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什么作用?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联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金耀星。
记者:最近密集召开的气候、环境和能源领域的会议有何意义?
金:这些会议将对历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,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产生逆转,整体上结束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,加速进入信息社会。
无论是气候、环境还是能源问题,解决方案都要从经济发展方式入手。《巴黎协定》的签署,和一系列气候、环境、能源大会的召开,意味着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,其今后的发展方式,将从工业社会的以过分消耗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、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,转型到以创新、效率提高和智力投入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模式。“工业社会”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阶段,整体上可能已经结束了,“信息社会”将全面开启。这里说的工业社会从整体上结束了,是指工业社会让位给了其继任者——信息社会,但不等于工业结束了,就像其前任——农业社会早就结束,但农业至今还在发展一样。时代交替,历史变迁,总有新的社会形态出现,从发端、渐强到占主导地位。
记者:近日许多国际会议都提到《巴黎协定》,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?
金:《巴黎协定》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、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。根据该协定,缔约各方将遵循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、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”,以“自主贡献”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。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,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、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。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将被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,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.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。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,本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。
《巴黎协定》是继1992年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、1997年《京都议定书》之后,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,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。在《巴黎协定》开放签署首日,共有175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协定,创下国际协定开放首日签署国家数量最多纪录。
《巴黎协定》的最后签署,看似按部就班,但其通过殊为不易,谈判过程跌宕起伏。
1979年,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,气候变化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关注;1992年,在巴西里约热内卢,世界上第一个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、应对全球变暖而起草的国际公约——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正式开放签字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,是该公约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。1997年12月,在日本京都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缔约国签署了作为补充条款的《京都议定书》。从此,相关各国经历了大小几十个回合的漫长谈判。
谈判的最大矛盾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”的分歧。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,先是签署,而后又于2001年退出了《京都议定书》,随后加拿大等国也相继退出,谈判曾经遭遇严重倒退。特别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成为一场灾难:哥本哈根协定不被承认,各国未就减排承诺、长期目标、资金、技术等问题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,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为了推卸失败的责任对发展中大国大泼脏水,导致各国的互信跌至冰点。有国家甚至将矛头的焦点指向中国。
记者:中国在《巴黎协定》的签署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体现了中国的何种转变?
金:《巴黎协定》的成功通过和签署,与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既坚持原则又妥协让步的策略不无关系。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,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庄重宣布:中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,并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,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,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六成到六成半。
随着中国真诚的让步,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接受了《巴黎协定》。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。中国的战略定力(坚持原则)和战略举措(巨大让步)以及所表现出的建设性、推动力、灵活性作用,是《巴黎协定》成功签署的亮点之一。有评论指出,在谈判过程中,中国“难以置信”的转变,确实“功不可没”。
众所周知,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,几十年就经历了发达国家大致几百年的进程;就发展阶段而言,也走过了粗放式、环境污染的工业化之路。故十几年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及本届政府成立以来,中国领导人果断地作出了发展模式的战略调整。从科学发展观到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尽管代价昂贵,但中国正在坚定快速地迈向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信息社会。发展不能牺牲环境,但也不能不发展。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就是转变发展模式。在中国,网络强国、“互联网+”、分享经济、大数据、智能制造、促进全社会的信息消费等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。
可见,中国的让步,与其说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,不如说是来自于中国自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,以及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国际责任感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已向世界发出了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明确信号。中国的发展道路,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引导意义。